丰宁四人入选“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”请为他们投一票
2014-01-08 09时06分浏览次数:


    温暖中国、感动河北,情动京城,2013年在丰芜康宁的大地上,涌现出一批感人肺腑、催人泪下的英勇人物,他们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,成为弘扬主旋律、传递正能量、成就中国梦的一股强劲力量。今天《承德日报》、《承德晚报》刊登了15名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,其中袁成、葛明洋、翟桂兰3名候选人都是丰宁籍人士,另一名周建和虽为江苏人,却将丰宁视为第二故乡,牢记父亲嘱托,为丰宁贫困学子捐资助学30余年。希望大家踊跃为这些人投上您宝贵的一票。
    投票办法:① 《承德日报》7版、《承德晚报》12版:同意的在相对应的空格处打√,不同意的不用划。每一选项限选十个,超出票作废,不足十个的票有效。
  ② 登录承德政府网(www.chengde.gov.cn)、和合承德网(www.hehechengde.cn)参与投票。
  ③ 对参加报纸投票者可参加抽奖,抽出一等奖2名、二等奖4名、三等奖10名,给予奖励。投票截至1月8日,以邮戳为准。邮寄地址:承德市火车站路新居宅承德日报总编室。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加评选活动。
    ④ 此选票复印同样有效。(候选新闻事件、新闻人物有关情况详见日报六、七版)
 
    4名候选人物事迹简介如下:
【袁成】

  寻子6年救百余黑窑少年奴工
  普通农民博爱心传无穷正能量

  自己的孩子丢了,心,疼啊!别人的孩子丢了,他们家长的心也疼啊!就是这样的感同身受,让袁成在寻找失踪儿子的路上,解救100多名黑砖窑少年奴工。
  袁成是丰宁满族自治县西窝铺村农民,6年前,15岁的儿子外出打工时失踪。从那时起,他不辍寻找,走遍多省,寻访的砖窑数以千计。寻子过程中,他冒着被囚禁、被殴打的危险,解救出100多名黑砖窑少年奴工……
  如今,他寻找儿子、解救孩子的脚步还在继续。他说:我必须得找下去,不论我的儿子,还是别人的儿子,能救一个是一个。能救出更多的孩子,倾家荡产也值!
一位朴实的农民,用行动书写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。2013年,袁成入选感动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并荣获中国身边好人称号。
 
【葛明洋】

  勇救落水儿童献出年轻生命
  悲壮义举诠释90后无私担当

  22岁的他,是家里的顶梁柱;淳朴憨厚的他,是乡亲们眼里的好孩子;见义勇为的他,用年轻生命,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……当90后被很多人标上自私、冷漠的标签时,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庙沟村小伙儿葛明洋用悲壮一跳,诠释了90后群体的无私与担当。
  2013年12月7日下午,在北京密云县做快递员的他,偶遇一儿童落水,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施救,不幸献出年轻生命。
  经媒体报道后,葛明洋的勇敢义举深深感动了京承两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,密云县政府授予其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。
明洋,这个冬天,京承两地的人们因你而温暖,家乡因你而自豪,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
 
【翟桂兰】

    大爱校长负债筹办学校倾注心血
    撑起留守儿童头上蓝天温暖如家

    十年前,当她亲眼目睹贫困的乡村状况、落后的农村教育和常年见不到外出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时,翟桂兰心中阵阵酸楚。
    2003年,她负债建起了丰宁县城第一所高水平的寄宿制学校。十年间,学校解决了2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,取得的教学成绩也不断得到认可,先后被评选为民办教育百强校和全国民办先进学校。
    她,丰宁满族自治县朝阳民族学校董事长,在孩子眼中,她是翟奶奶。这所学校除了校园本身的含义,更被她赋予了家的内涵。办学十年,翟桂兰操的心、受的累、吃的苦,连外人看着都觉得不可思议,但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只要能实现办学初衷,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,让他们同样享受良好教育,一切都值。
 
【周建和】

    承德老兵隐形行善31年捐资达20余万
    塞北百余受助学子命运改写助困从善

    周建和从18岁在丰宁当兵开始,每月把10元的津贴分出一半,给丰宁九龙桥小学缺衣少食的孩子们买生活和学习用品。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助学善举,延续了30多年。从考入军校直至转业到江苏南通,他捐助学生的数量和数额逐年增长。到2012年,受过他帮助的丰宁贫困学生有100多名,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。他还曾通过希望工程匿名给承德多地贫困学生捐款。
    多年来,承德的学生、家长、老师一直在寻找幕后恩人。2012年5月,周建和终于被挖了出来。于是,他成立了故乡之爱·家·助学爱心志愿者组织。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,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。周建和的善行,产生了蝴蝶效应, 目前能联系到的86位受助人也参与进来。30年的奉献,让爱心变成了接力赛。